中能动力官方网站

客服电话:4006-134-968

Technical & Communication
双碳知识

双碳知识
双碳知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双碳知识

碳中和终极拷问:我们真的需要碳交易市场吗?

2025-04-05 6 收藏 返回列表

20250407/7982205c88909475b495cdd8cbd62fd8.png

2023年夏,北极圈测得39.4℃的历史高温,大堡礁珊瑚大规模白化,这些气候危机的信号正在倒逼人类加速迈向碳中和时代。当全球130多个国家以立法或政策形式承诺碳中和目标时,一个根本性问题浮出水面:作为最重要的市场化减排工具,碳交易市场究竟是破解困局的钥匙,还是充满漏洞的理想化方案?

一、从科斯定理到现实悖论:碳市场的先天缺陷

1960年代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提出的产权理论,为碳交易埋下了伏笔——通过明确碳排放权的法律属性,让市场机制自动调节供需关系。欧盟2005年启动全球首个碳市场时,曾乐观预计其能以最低成本实现减排目标。然而十五年过去,欧盟碳价虽突破100欧元大关,但交通、建筑等关键领域减排进展缓慢,航空业甚至出现"洗绿"式碳抵消乱象。

中国试点碳市场八年来暴露更深层矛盾:某钢铁企业2022年购买配额的成本仅占年度利润的0.3%,这种象征性惩罚显然无法触动高耗能产业的转型决心。更值得警惕的是,2023年欧盟碳关税(CBAM)试运行后,部分中国出口企业为降低关税成本突击采购低价国际碳信用,反而刺激了发展中国家高污染项目死灰复燃。

二、定价失灵与权力寻租的双重危机

理论上完美的碳市场,在实践中屡屡遭遇"市场失灵"。澳大利亚政府曾因碳价暴跌单方面取消碳税,导致数亿纳税人资金打水漂;美国加州碳市场则陷入"富人买单、穷人承压"的困局,低收入社区承受着不成比例的能源价格上涨。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某些碳交易所沦为金融投机工具,2022年全球碳衍生品交易额达到现货市场的12倍,彻底背离减排初衷。

权力寻租的黑洞正在吞噬制度善意。韩国碳市场调查揭露,34%的企业通过伪造减排数据获取不当利益;南非则曝出国有电力公司利用监管漏洞,将煤电厂包装成"清洁技术项目"骗取碳补贴。这些案例暴露出一个残酷现实:当环境权益被异化为金融商品时,"漂绿"与腐败往往如影随形。

三、破局之路:超越工具理性的系统重构

特斯拉2022年财报显示,其出售碳积分的收入达17.8亿美元,超过全年净利润的1/3。这个戏剧性数字揭示了一个深层悖论:当减排成果可以货币化交易时,企业创新的动力可能从技术突破转向金融套利。德国弗劳恩霍夫研究所的最新研究表明,现有碳市场仅能推动23%的必要减排,剩余77%需依靠行政规制与技术创新。

中国全国碳市场启动之初就将覆盖行业限定在发电领域,这种谨慎策略恰恰体现了东方智慧。正如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所言:"我们要建设的不是金融市场,而是气候治理体系的新基建。"深圳试点的"碳普惠"机制,允许个人低碳行为兑换权益,这种下沉式的制度创新或许指明了方向。

站在人类世的地质纪年门槛上,我们需要重新审视碳市场的工具属性。它既不应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也不能沦为资本狂欢的赌场。或许真正的答案藏在英国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的箴言中:"应对气候变化的最大挑战,是我们能否重构整个经济系统的价值坐标系。"当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生存权凭证而非金融筹码时,这场关乎文明存续的终极拷问,才可能找到文明的答案。

20250407/6c879023c7ab809f9140ca19baedfd81.png


你觉得这篇文章怎么样?

0 0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