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能动力官方网站

客服电话:4006-134-968

Industry information
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十个关键词,洞悉双碳2025

2025-01-24 9 收藏 返回列表
01


碳核算体系现雏形


20250126/721fb35570d355fe643b2b7d29462ff3.jpg


2024年10月,由国家发改委等八个部门联合发布的《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工作方案》指出,到2025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国家及省级地区的碳排放年报和快报制度,并发布实施一系列行业企业碳排放核算及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同时,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将基本建成并实现定期更新,进一步推动碳排放相关计量、检测、监测和分析能力的发展。
早在2025年1月10日,由生态环境部与国家统计局联合主导建设的“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第一版已正式上线运行。该数据库的上线为社会开展碳排放核算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持,随着国家因子库的发布与不断完善,我国在“双碳”目标下的产业绿色转型和升级将获得更加稳固的基础支撑,碳核算等绿色量化能力水平也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据生态环境部透露,本次发布的排放因子主要针对行业企业,用于核算企业或组织层面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这些因子包括燃料燃烧、煤炭生产、碳酸盐使用、熟料生产、能源用作原材料、废水和固废处理、农业生产等直接排放因子,以及净购入电力等隐含排放的间接排放因子,涉及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及含氟气体等多种温室气体。
此外,加强碳核算等绿色量化能力,完善碳体系,也是推动碳金融产品发展、支撑碳市场交易工具创新的关键。碳核算体系的建设更是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型的重要基础。今年,我国将初步构建起一个基础的碳核算数据体系和标准规则。
02
“零碳生态体”起飞
20250126/0efee6a94e0fcd4a63a106666ecabdd0.png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零碳园区并将其列为2025年工作重点之后,工信部迅速响应,于次日召开会议明确推动零碳工厂和零碳工业园区的发展。紧接着,在2025年1月3日的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系列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也明确表态,将支持建设零碳园区、零碳社区和零碳乡村。
事实上,零碳园区、零碳工厂、零碳小镇、零碳高速等“零碳生态体”概念已在近年来逐渐涌现。在中央的支持和各国家部委的推动下,预计2025年将成为“零碳生态体”在各行各业全面发展的起飞元年。
据碳界统计,截至2024年底,全国由行业协会、基金会等机构牵头制定的零碳园区团体标准已接近20个。在地方标准方面,全国已出台四个零碳园区地方标准,分别位于福建、内蒙古自治区、雄安新区和盐城市。
此外,涉及零碳乡村、零碳学校、零碳实验室等“零碳生态体”的团体标准已超过100个,相关地方标准也超过10个。
预计在国家部委的牵头下,零碳园区、零碳工厂等相关国家标准将于今年出台,并伴随一系列支持政策的陆续推出。未来,零碳工厂和零碳园区体系有望发展成为国家级、省级(包括国家级新区)和市级三大层级体系。
零碳工厂和零碳园区的建设与当前能源结构转型和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相融合,通过“以点带面牵体”的方式,激活清洁能源和绿色低碳产业链的创造性价值和流通性价值,推动产业绿色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这将有助于中国经济增长从“增速”向“增质”的高质量发展转变,促进整个产业体系的绿色转型和社会经济发展,同时以零碳工厂和零碳园区为核心的发展也将引领整个“零碳生态体”的蓬勃发展。


03
全国碳市场扩围

20250126/4f87d0a6a35158ba1b1a79fc05a862fe.png
2025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扩围已成定局
早在2024年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碳市场扩围就被明确列为重点工作任务。随后,在同年9月,生态环境部发布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目前,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均已出台相应的核算核查指南等技术规范,这三个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的核心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
此次扩围标志着全国碳市场自启动以来的首次扩展。随着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的加入,预计新增重点排放单位约1500家,覆盖排放量将新增约30亿吨。届时,全国碳市场交易主体或将达到4000家,碳排放配额预计将达到约80亿吨,覆盖的排放量将占全国总量的约60%。
根据《方案》,水泥、钢铁行业将主要管控二氧化碳排放,而电解铝行业则将管控二氧化碳、四氟化碳(CF4)和六氟化二碳(C2F6)的排放。同时,为与国际碳市场规则对接,这三个行业均仅管控因使用化石能源等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即主要针对范围一排放的管控。
全国碳市场自2017年开始建设,经过四年多的筹备,于2021年7月16日正式上线启动交易,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首批仅纳入电力行业参与交易,截至2023年底,共纳入2257家发电企业。据生态环境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达6.3亿吨,累计成交额达430.33亿元,其中2024年配额成交量1.89亿吨,成交额181.14亿元,交易规模持续扩大。
全国碳市场采用两年为一个履约周期的制度。2019-2020年是中国碳市场的首个履约周期,标志着碳市场的正式启动;2021-2022年为第二个履约周期。目前,全国碳市场已顺利度过两个履约周期。
2023-2024年是全国碳市场的第三个履约周期,现已过半,2023年度的履约清缴已顺利完成。根据《2023、2024年度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发电行业配额总量和分配方案》,将2023年和2024年的履约截止时间分别定为2024年底和2025年底,实现一年一履约。生态环境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碳市场2023年度配额清缴情况良好,应清缴总量52.44亿吨,配额清缴完成率高达99.98%。


04
CCER步入正轨
20250126/b1aae06b8ad4f388a6f1f7979fe25bba.png
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CCER市场):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市场化工具
继全国碳市场之后,中国推出了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CCER市场),作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又一关键政策工具。CCER市场不仅是一种市场化降碳手段,也是中国政府激励性政策措施的体现。
CCER机制自2012年启动,经历了2014年的备案和2015年的正式交易。然而,由于交易量较小和部分项目不规范等问题,备案于2017年3月暂停。直至2024年1月,CCER市场重新启动,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随着“旧CCER”于2024年3月31日退出历史舞台,生态环境部明确规定了过渡期政策:2017年3月14日前备案的核证自愿减排量可在2024年底前用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抵消,但自2025年1月1日起将不再适用。
2024年1月CCER市场重启后,6月国家认监委批准了首批审定核查机构。目前,生态环境部已发布包括造林碳汇、并网光热发电等在内的6个CCER项目方法学。截至2024年底,共有63个项目进入挂网公示流程,但尚未有项目完成最终减排量登记。唯一接近完成的是国家电投山东半岛南3号301.6MW海上风电项目,目前处于待核查阶段。此外,7个项目已终止。
预计最快在2025年春节前,重启后的CCER市场将迎来首个完成减排量登记的项目——国家电投南3号海风项目。其减排量将成为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的交易产品——核证自愿减排量。
2024年12月27日,北京绿交所发布了初期CCER交易细则,明确初期仅采用挂牌协议交易方式,并暂不开放自然人交易。随后,2025年1月2日,北京绿交所进一步公布了收费项目及标准,包括开户费、年费和交易手续费等。
作为重启首年,2024年主要是进行准备工作和流程磨合。随着首个项目的签发,预计2025年CCER市场将进入正式运转和逐步完善期,项目挂网公示和减排量登记将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同时,有望迎来煤矿瓦斯回收利用和公路隧道照明节能等相关项目。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夏应显表示,未来将在制度设计、市场支持领域拓展、数据质量监管机制建设等方面推动CCER市场发展,包括方法学更新、减排量核算方法更新和打击数据造假等举措。


05
温室气体排放全覆盖
20250126/562c7785777b5cad88eca99d1c6009ef.png
中国双碳目标深化:全面覆盖温室气体,迈向碳中和新阶段
众所皆知,中国的双碳目标核心在于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努力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然而,此前的承诺主要针对二氧化碳这一种温室气体,并未涵盖其他类型。
根据1997年《京都议定书》及其修正案,国际社会主要控制的七种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六氟化硫(SF6)以及三氟化氮(NF3)。
自今年起,中国的碳排放控制策略将迎来重大转变,开始全面覆盖所有温室气体。在2024年12月于阿塞拜疆巴库举行的第29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9)上,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明确表示:“中方将提交覆盖全经济范围、包括所有温室气体的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国家自主贡献(NDC)源于《巴黎协定》,这是近200个国家和地区达成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减排承诺。NDC要求各国每五年提交一次国家气候行动计划,涵盖减排目标、范围、核算方法等内容。根据计划,2025年2月是各国提交第三轮NDC的截止日期。
丁薛祥副总理的发言意味着今年中国更新提交的NDC将涵盖其余六种温室气体,并扩展至更多行业领域。此前,中国的NDC目标主要聚焦于造林、风电和太阳能等细分行业。

在COP29期间发布的《中国能源转型展望2024》执行摘要中,中国提出了能源转型的五大方向:能源消费电气化、能源供应低碳化、能源供需互动化、能源科技产业化和能源治理现代化。预计为实现2060年碳中和目标,中国将在相关领域带动超过100万亿元的投资需求。到2060年,中国风电光伏等设备的资金需求预计将从2023年的2万亿元/年增长至6万亿元/年左右。

06

绿电绿证

20250126/fdf85782b001628b00b3e0ad227e04d3.png

绿色电力交易与消纳:国家政策推动下的快速发展
2024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了《电力中长期交易基本规则-绿色电力交易专章》(简称《专章》),该文件明确了绿电交易的核心规则,旨在建立绿色能源生产与消费的市场体系和长效机制,并推动绿色电力交易与电力中长期交易的深度融合。
紧随其后,在10月底,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等六部门共同发布了《关于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的指导意见》。该意见提出了多项核心措施,包括加快建立基于绿证的绿色电力消费认证机制、推进绿证绿电与全国碳市场的衔接、加快电碳资产管理等新商业模式的落地,以及推动工业园区与大型生产企业的绿电直供试点和绿证绿电的国际交流。
为了进一步提升新能源的就近就地消纳水平,并提高企业绿电消费的国际认可程度,国家能源局在2024年12月发布的《关于支持电力领域新型经营主体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探索建立通过新能源直连增加企业绿电供给的机制。
值得一提的是,绿证制度已被正式纳入我国首部《能源法》,并于今年1月1日正式实施。该法明确提出通过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等制度建立绿色能源消费促进机制,并就扩大绿色能源消费提出了具体要求,如规定公共机构应优先采购和使用可再生能源等清洁低碳能源以及节约能源的产品和服务。
此外,今年1月6日,国家发改委、国家数据局、工信部联合印发了《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引》,为算力与绿色电力的融合提供了新的管理措施,并提出了积极推进风光绿电资源消纳的要求。
在国家顶层设计的指引政策和系列专项落地政策的双重加持下,今年绿电绿证的发展将迎来加速期。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1月底,全国累计核发绿证已达47.56亿个,其中风电和光伏合计占比超60%;全国累计交易绿证3.84亿个(其中随绿电交易绿证1.95亿个),展现了绿色电力交易的旺盛活力和广阔前景。
07
碳足迹与碳标识
20250126/2698ddcaa23c1eaabc7eed1895ce4248.png
产品碳足迹管理:国家政策体系完善,2025年进入实施阶段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明确指出,2025年将着力推动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和碳标识认证制度。为此,2024年5月,生态环境部联合14个部门发布了《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随后在8月,市场监督总局与生态环境部等四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试点工作的通知》;紧接着在9月,生态环境部又发布了《温室气体产品碳足迹量化要求和指南》。
目前,国家层面的碳足迹管理和碳标识认证政策体系已基本完善,形成了全方位的系统部署和核心指引框架。2025年的任务是在这一顶层设计的统领下,持续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分阶段细化并落实具体目标任务。
新年伊始,2025年1月2日,生态环境部与国家发改委等五部委联合发布了《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编制工作指引》,进一步细化了各项重点任务,扎实推进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的研制,并同步开展碳足迹因子研究和测算工作。
紧随其后,1月7日,国家认证认可监督委员会公布了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试点参与机构遴选结果。根据通知,试点工作将聚焦市场需求迫切、外贸压力严峻、减排贡献突出、产业链供应链带动明显的产业,选取锂电池、光伏、钢铁、电解铝、电子电器、水泥等10类重点产品开展试点,共遴选出26家认证机构,覆盖全国25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下一步,将逐步出台并完善统一的认证目录、认证实施规则和认证标识,在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与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建设上完成初步的基层框架,并加速推进我国碳足迹核算标准与国际规则的交流互认。
08
全面绿色低碳转型
20250126/169c59a515bab8dce28567a048644d8a.png
全面绿色低碳转型:政策引领,工业与能源领域加速推进
从顶层设计到工业体系转型,再到各细分行业的系列政策举措,正有力推动着经济体系的全面绿色低碳转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将加紧全面绿色转型列为2025年的重点任务,在双碳目标的指引下,经济社会发展将全面迈向绿色转型,实现降碳、减污、扩绿、增长。2025年,能源与工业领域将迎来绿色发展的加速期。
在工业领域,2025年的核心任务是加快传统高耗能高排放产业的绿色低碳转型改造,以及推动能源气候领域的低碳、零碳、负碳新技术的商业化进程和产业支持力度升级。例如,钢铁行业将布局氢能冶金、绿氢制备和氢能供应等项目,既推动自身低碳转型,也助力氢能产业发展。
工业是氢能应用的关键领域。2024年12月30日,工信部、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三部委联合发布《加快工业领域清洁低碳氢应用实施方案》,提出了聚焦清洁低碳氢替代、氢冶金、氢碳耦合制绿色甲醇等应用场景的30项具体工作任务。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30年氢冶金可实现规模化应用。
未来,发电、石化、化工等八个高消耗行业的低碳改造升级将加速落地,绿色技术、装备、工艺创新将迎来快速发展。同时,随着产业体系升级,CCU、CCUS及其细分技术如DACCS等低碳、零碳、负碳创新技术也将加速商业化落地和规模化应用,在技术突破、商业落地、资本融资等方面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在能源领域,持续推动能源结构绿色低碳化转型是核心任务,包括传统能源的低碳化转型和加速推进风光氢等清洁能源电力有序替代化石能源电力。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水风光一体化开发等将在2025年获得重点支持。
此外,2024年12月初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关于支持电力领域新型经营主体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为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储能等技术类新型经营主体提供了国家层面的支持政策。“绿电直供”模式探索、微电网、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建设等将在2025年受到重点推动。
09
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20250126/7567affc9217e40ae418e7bc137b924d.jpg
循环经济:中国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路径与加速发展
绿色低碳循环和废弃物循环利用已成为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途径。根据《“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预计到2025年,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产值将达到5万亿元。而在2024年8月发布的《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中,提出了2030年节能环保产业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左右的目标。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会长朱黎阳在接受财经采访时预测,到2030年,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产值有望达到10万亿元。
为构建全国性的循环利用体系平台,2024年10月,国家专门成立了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资环”),作为资源循环利用领域的首个“国家队”。中国资环未来有望成为支撑整个工业体系资源循环再利用的超级平台。
作为中国资环的核心力量,其目标是成为“链长”企业,激活循环利用产业链的资金、人才、技术等市场核心要素,激发国企、民企等市场主体的经济潜能,推动国家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体系的建设。
中国资环的成立与发展也引发了省级循环产业平台的组建热潮和地方国企的积极参与。据碳界面报道,2024年,至少有河南、河北、广东、江西、江苏等9个省份出台了关于“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政策或文件。其中,河南省明确提出了组建省级循环经济产业集团的目标,其他省份也提出了培育行业骨干企业的计划。
随着中国资环对行业的深度整合和地方国企的积极参与,循环利用产业将加速进入转型升级的“快车道”,全国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建设也将迎来“加速度”。循环利用产业将进一步朝着集聚化、规模化、规范化、高效化和可持续化的方向发展。
10
绿色金融
20250126/08be54300d8227de8237b82da9e860d1.png
绿色金融:顶层设计引领,政策体系完善,助力绿色低碳转型
在一系列顶层设计政策中,绿色金融得到了系统性的部署。例如,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在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中,要积极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强化对双碳等重大战略和重点领域的金融服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也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绿色股权融资、绿色融资租赁、绿色信托等金融工具,有序推进碳金融产品和衍生工具的创新。
2024年,一系列支持政策相继出台。年初2月,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国家能源局、央行和证监会等十部委联合发布了《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2024年版)》,大幅纳入了与低碳转型相关的产业,鼓励金融机构为符合《目录》要求的境内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项目提供金融支持。
随后在3月,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生态环境部、金融监管总局和中国证监会七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在未来5年内,基本构建国际领先的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体系,包括推进碳金融市场建设、加大绿色信贷、绿色保险和资本市场对绿色低碳发展的支持力度等措施。
2024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生态环境部、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四部门再次联合发布《关于发挥绿色金融作用 服务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提出在扩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范围、丰富交易品种和方式的同时,优化碳市场交易、清结算等制度安排,完善相关技术规范,稳步推进金融机构参与全国碳市场建设。
至2024年12月底,又有8家上市券商获得中国证监会复函,允许其自营业务参与碳排放权交易。截至目前,公开信息显示获得此类业务资格的券商已至少达到16家。随着券商的持续参与和碳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2025年碳市场将迎来进一步的发展。
从政策支持体系来看,碳金融、绿色低碳转型投融资等绿色金融领域已具备初步发展条件。公开数据显示,我国绿色低碳产业产值规模目前已达11万亿元,相关企业超过200万家。据前瞻产业研究院预测,到2025年,我国绿色低碳产业市场规模将突破15万亿元,2030年有望达到25万亿元。
展望2025年,随着系列政策的落地实施,传统高耗能高排放领域的绿色低碳转型投资将加速推进,同时碳金融、气候投融资等绿色金融衍生品也将迎来快速发展。

免责声明:所载内容来源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仅供参考,交流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和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20250126/1503e39b07c8bc6ae542788101b0df24.png



你觉得这篇文章怎么样?

0 0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