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能动力官方网站

客服电话:4006-134-968

Industry information
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2024年国内双碳十大纪事

2025-01-03 15 收藏 返回列表

20250103/596561628de41aa01eedb72f43688bcc.png

在这个不平凡的2024年,“双碳”目标如同一股不可阻挡的狂潮,汹涌澎湃,深刻地重塑着我们的政治版图、经济脉络乃至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这一年,碳市场的风云变幻,碳计量的飞速进步,碳金融的华丽启幕,以及一系列重磅政策的密集出台,都在告诉我们:绿色变革,已经到来。

今天,小编精心梳理了这一年的十大“双碳”关键时刻,它们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照亮了中国迈向低碳未来的道路。让我们一起回顾这些闪耀的里程碑,感受那些坚实的步伐。


1.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CCER)启动


2023年的金秋十月,中国生态环境部挥出绿色新政的重拳——《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横空出世,为我国的碳减排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随之而来的,是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的正式启航,标志着中国在低碳发展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就在这历史性的时刻,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简称中国海油)在北京绿色交易所,完成了全国首单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这一笔交易,不仅仅是数字的流转,更是中国绿色低碳转型的生动写照。
CCER(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作为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之后的重要政策工具,它的出现,如同一股清新的春风,有效引导了绿色低碳投资的新潮流,激发了社会各界参与碳减排的积极性。它不仅为那些高排放企业提供了履行强制减排义务的灵活性,更成为了推动低碳技术和应用发展的强大引擎。这不仅仅是一笔交易,这是一场绿色革命的序曲,是中国向世界宣告低碳未来的决心。CCER的推出,让每一个企业、每一位公民都能成为绿色转型的参与者,共同绘制出中国低碳发展的宏伟蓝图。


2.发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


这份基础性文件,如同一把精准的尺子,规范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及相关活动,为碳市场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这份条例的出台,不仅明确了碳排放权交易覆盖的温室气体种类和行业范围,更如同一位严明的守护者,加强了对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机构和交易机构的监督管理。这是我国碳市场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为碳排放权交易及相关活动提供了明确的法规依据。
这一法规的诞生,意味着我们对温室气体排放的控制将更加有力,对碳达峰、碳中和的推进将更加有序。它不仅为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更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保障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有序运行


3.发布《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



方案明确了到2025年、“十五五”时期、碳达峰后3个阶段的工作目标,提出建立健全地方碳考核、行业碳管控、企业碳管理、项目碳评价、产品碳足迹等政策制度和管理机制,包括完善碳排放相关规划制度、建立地方碳排放目标评价考核制度、探索重点行业领域碳排放预警管控机制、完善企业节能降碳管理制度、开展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碳排放评价、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等一系列具体措施。
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有助于进一步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提升相关计量、统计、监测能力,引导各地区、各行业、各企业加强碳排放管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4.发布《关于进一步强化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5 年)》


明确了近两年目标,2024 年拟发布 70 项相关国家标准,2025 年要完善碳排放核算评价标准体系 ,突破关键计量技术。为 “双碳” 目标落地打基础,精准量化碳排放,让减排策略有据可依。助力企业改造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助力环保,贯穿生产消费各环节,全过程管控碳排放,还能引导绿色消费。激发碳计量等科技创新,带动仪器研发。强化国际合作,推动标准互认,助力企业出海,应对全球气候挑战。


5.发布《温室气体 产品碳足迹 量化要求和指南》



由生态环境部指导制定以ISO14067为基础,规定了产品碳足迹的研究范围、原则和量化方法等,确定了产品核算的基本要求和原则、规定量化方法的步骤和生命周期阶段、提出报告要求等内容。填补了国内产品碳足迹核算通用标准的空白,为各方研究编制具体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提供指引,有利于摸清产品碳排放“家底”,发掘企业和产业链节能降碳潜力,助力应对国际绿色贸易壁垒,提高产品低碳竞争力。


6.发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工作方案》及核算与报告指南


旨在尽快将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对这些行业的碳排放进行管控。加强了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碳减排约束,促使相关企业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推动行业绿色低碳转型,优化产业结构,对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7.发布《关于发挥绿色金融作用 服务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


引导金融资源向绿色低碳领域倾斜,为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促进绿色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的绿色改造升级,推动金融机构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助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


8.我国首部《能源法》发布


强调了端稳“能源饭碗”、加快清洁能源转型发展、优化传统能源使用结构,为我国能源领域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基本法律遵循。


9.我国积极响应COP29


会上丁薛祥表示我国将争取在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且中国 2035 年的新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将涵盖经济的所有部门和所有类型的温室气体,而不仅仅是二氧化碳。呼吁发达国家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支持和技术转让,期待 COP29 达成更有力度的新资金目标,为下阶段全球气候行动提供信心和保障,明确到 2035 年发达国家每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 3000 亿美元气候资金。中国愿在南南合作框架下,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共同推动全球气候治理,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



10.CCER重启后首个登记项目


标志着新 CCER 进入实质性落地阶段,为我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对于推动该市场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有助于形成强制碳市场和自愿碳市场双轮驱动、互补衔接的全国碳市场整体架构。向市场参与者传递出积极信号,增强了各方对 CCER 项目的信心,吸引更多的企业、投资者和金融机构关注并参与到温室气体自愿减排市场中来,促进市场规模的扩大和活跃度的提升。



放眼未来,我国双碳领域的壮丽画卷令人心潮澎湃。在这幅图景中,技术革新扮演着核心角色,太阳能和风能的不断降本增效,正引领着能源革命。储能技术的瓶颈即将突破,绿色电力存储和调配将变得更加灵活,轻松填补能源供应的峰谷差距。

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正驶入深水区,高碳企业纷纷加速工艺的迭代更新,低碳产业链日益完善和壮大。曾经的零碳工厂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示范,而是逐步走向大众视野,成为普及的现实。

碳市场的潜力正被充分挖掘,规则日益成熟,企业主动承担控碳责任,碳价在稳健中攀升。这不仅引导着资金精准流向绿色项目,更是激发了全民低碳意识的觉醒,让绿色生活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触手可及的现实。


免责声明:所载内容来源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仅供参考,交流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和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20250103/634dff40cc7a8ec2f98fa7c489fa80d0.jpg


你觉得这篇文章怎么样?

0 0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