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只有14个港?
绿色甲醇,一种新兴的船用替代燃料,正逐步进入航运业的视野。从生产、储运到加注,每一个环节都在快速发展之中。然而,其昂贵的价格和有限的供应,成为了制约港口开发相关业务的最大障碍。
今年4月,上海港成功完成了中国首次绿色甲醇燃料的“船—船”同步加注作业。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加注的绿色甲醇,却是从海外远道而来,运至洋山港。这无疑暴露了绿色甲醇在供应链上的短板。
绿色甲醇的加注成本,要控制在500美元/吨,才能被船东所接受。然而,真正的绿色甲醇,无论是生物质制甲醇还是电制甲醇,其制备成本远高于此,更别提运输、港口仓储、加注等额外费用。因此,绿色甲醇的性价比,成为了业界关注的焦点。
在全球航运业减排的大趋势下,绿色甲醇的需求与日俱增。据全球甲醇协会数据显示,到2030年,我国航运对绿色甲醇的需求量将达到6467万吨。然而,供应端的不足,让绿色甲醇成为了稀缺资源。即便是曾坚决反对LNG的马士基,也不得不转向,新订造了20艘LNG双燃料船。
由于客户数量有限,许多港口对于投资绿色甲醇加注基础设施持观望态度。监管难题也是港口面临的一大挑战。甲醇燃料加注作为新业态,制度和监管尚处于摸索阶段。从IMO到ISO,再到各国港口,都在逐步建立和完善相关规则。
二、为什么是这14个港?
当大家还在甲醇加注的起跑线上蓄势待发时,有些港口已经悄悄地迈出了第一步。这些先行者,大致可以分为两类:消费型港口和生产型港口。
消费型港口,它们有着为过往船舶加注绿色甲醇的强烈需求。这些港口,多位于亚洲或北欧,与班轮公司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
马士基,作为甲醇船的大户,其船队的每一次停靠,都成为了甲醇加注业务的催化剂。埃及东塞得港、丹戎帕拉帕斯港,乃至北欧的哥德堡港、奥胡斯港,都在马士基的影响下,成为了甲醇加注的先行者。而新加坡港、鹿特丹港等传统加油大港,也在积极拓展甲醇加注新业务。
生产型港口,或许不是货运大港,但它们临近甲醇生产基地,立志成为绿色船燃的中心。美国的萨凡纳港、休斯顿港、盖斯马港,以及利萨斯角港,都在甲醇加注业务上抢得先机。
在中国,东北的绿色船燃供应将占据全国80%以上的份额。上海港,既有加注需求,又在绿色甲醇产业链建设上与其他利益相关方合资,占据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据美国船级社预测,到2050年,甲醇驱动船舶将占全球船队总吨位的42%。这意味着,甲醇加注市场将迎来巨大的发展空间。无论是传统加油大港,还是新兴的甲醇加注港口,都有机会在这一波能源转型中抢占先机。
免责声明:所载内容来源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仅供参考,交流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和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