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能动力官方网站

客服电话:4006-134-968

Technical & Communication
双碳知识

双碳知识
双碳知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双碳知识

更高效更低碳,绿色建筑正兴起

2025-05-27 6 收藏 返回列表

我国已经出台一系列建筑领域的重要政策,多地已经开启建筑节能改造以及低碳建筑示范实践,绿色建筑市场潜力正逐步得到释放。

图片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最新发布的《2024-2025全球建筑业现状报告》显示,建筑业已成为全球能源消耗与碳排放的重要来源。数据显示,该行业能耗占全球总能耗的32%,碳排放占比更高达34%,其碳排量甚至超过了交通运输行业。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特别指出,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和新建建筑绿色标准化是实现建筑领域碳减排的关键路径。当前,全球多个国家已建立建筑能耗标准体系,其中能效提升与可再生能源利用被证实为最具实效的减排措施。


在我国,建筑领域绿色转型已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一系列重磅政策的出台,推动各地积极开展建筑节能改造和低碳建筑示范项目,绿色建筑市场的巨大发展潜力正在加速释放。


建筑业碳减排空间巨大

国际能源署:全球建筑电力需求激增,低碳转型迫在眉睫  


国际能源署(IEA)最新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建筑领域电力消费量同比攀升5%,增量超600太瓦时。极端气候导致的制冷/采暖需求激增,以及数据中心规模快速扩张,成为推动建筑用电增长的主要因素。与此同时,全球建筑面积仍在持续扩大,建筑领域碳排放仍面临上行压力,减排形势严峻。  


为应对这一挑战,《2024-2025全球建筑业现状报告》指出,目前已有80余个国家出台建筑能效提升政策,覆盖节能标准及可再生能源应用要求。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碳中和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孙德宇表示:“国际上,ISO、ASHRAE、LEED等标准体系均对建筑碳排放计算作出规范。我国现行的《建筑碳排放计算标准》也在修订中,以更精准支撑行业低碳转型。”  

  

尽管全球建筑领域能效水平持续优化——2023年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提升约5%,温室气体排放增速有所放缓,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减缓气候变化部门主管古尔纳拉·罗尔强调:“现有减排进展仍不足以匹配气候目标,建筑行业必须进一步加速脱碳进程。”  

  

挑战与机遇并存。《报告》预测,到2030年,全球建筑能效提升将撬动24.7万亿美元投资规模,并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在中国,绿色低碳建筑已成为行业必然方向。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副秘书长付宇指出:“建筑领域绿色化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抓手,目前国内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大,绿色建筑正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  


建筑低碳化成为必然方向

  

《中国能源报》记者梳理政策文件发现,我国零碳建筑发展已实现从理念到实践的跨越。2021年发布的《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意见》首次在国家层面提出零碳建筑概念,为行业转型指明方向。《中国的能源转型》白皮书显示,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我国建筑节能工作成效显著:截至2023年底,全国节能建筑面积达326.8亿平方米,占城镇既有建筑比例突破64%,较2013年提升近30个百分点;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规模突破4370万平方米,建筑降碳取得实质性进展。  


2024年出台的《加快推动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到2025年,将建成更加完善的建筑节能降碳制度体系,实现城镇新建建筑100%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新增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2000万平方米以上,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2亿平方米以上。  


在示范项目方面,"光储直柔"技术的工程化应用取得突破性进展。以深圳未来大厦为例,该建筑全年80%时间可实现离网运行,屋顶光伏系统自用率达97%,不仅实现能源自给,更打造了低碳运行样板。  


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副秘书长付宇表示:"经过近五年探索,我国零碳建筑发展已覆盖城乡各类建筑类型,正从试点示范转向规模化推广阶段。特别是农村建筑零碳市场潜力巨大,有望成为新的减排增长点。"随着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和技术持续突破,中国绿色建筑发展正迎来规模化发展的新阶段。


全生命周期减碳至关重要


低碳建筑浪潮虽已兴起,但多位业内人士指出,建筑领域的全生命周期脱碳仍需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力,方能实现减碳目标。


"我国建筑业正加速向存量更新时代转型,发展绿色建筑、推进零碳改造已成为城市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这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战略意义。"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副主任杨鹂强调,"但建筑零碳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策创新、技术攻关、金融支持和标准建设等多维度突破,更离不开全产业链的协同推进。"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专家古尔纳拉·罗尔指出,建材革新是行业脱碳的核心突破口。她认为,传统高碳建材如混凝土、钢铁等亟待低碳转型,同时应加快研发可持续来源的新型建筑材料,从源头上减少碳排放。


"当前面临新旧材料性能适配不足、改造成本较高等现实挑战。"建筑节能专家孙德宇分析指出,"建材选择受结构安全等多因素制约,加之循环利用的碳排放评估体系尚不完善,这些都给零碳改造带来阻力。"


孙德宇进一步呼吁:"市场对高品质居住环境的需求持续升温,这为行业转型提供了内生动力。建议通过政策引导建立绿色建筑溢价机制,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


"未来需要更精准地体现绿色建筑的低碳价值。"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吉淑敏建议,"在项目前期就要强化低碳策划和性能化设计,避免技术堆砌造成的成本浪费。同时要加强公众教育,在节能降碳与居住品质间寻求平衡,让绿色建筑真正成为'好房子'的代名词。"


免责声明:所载内容来源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仅供参考,交流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和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20250527/7b84827182303adca488d959f0ac7180.jpg

你觉得这篇文章怎么样?

0 0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