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能动力官方网站

客服电话:4006-134-968

Industry information
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与资源化利用技术路径研究

2025-03-22 10 收藏 返回列表

20250323/e94b87c62311ddfb9301d8cf0f6dced1.png

摘要:随着我国畜禽养殖业的规模化发展,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粪污废弃物及其伴随的恶臭气体污染问题愈发严重。本文深入剖析了养殖业引发的环境问题,全面梳理了现有的污染防治措施,并提出了科学化的治理策略,旨在为促进畜牧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借鉴和参考。

一、养殖业环境污染特征深度探究

(一)水体污染成因剖析

富营养化现象

畜禽养殖排放的污水中,氮磷元素含量极高(总氮TN介于300-1500mg/L,总磷TP介于50-300mg/L)。若此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进入水体,极易引发富营养化问题。科学研究指出,每吨养殖污水足以使100立方米水体的总氮含量超标,进而刺激藻类过度繁殖,严重扰乱水生生态系统的自然平衡。

有机污染特性

养殖污水中的化学需氧量(COD)浓度惊人,通常在5000-30000mg/L之间,且生化需氧量与化学需氧量的比值(BOD5/COD)超过0.4,表明其属于易于生物降解的有机废水。当大量有机物在水体中分解时,会急剧消耗溶解氧(使DO降至2mg/L以下),造成水生生物因缺氧而死亡。此外,污水中普遍检测出的抗生素残留(检出率超过60%)以及重金属如铜(Cu)、锌(Zn)等,共同构成了复杂的污染体系,进一步加大了水体的生态风险。

(二)大气污染特性分析

恶臭气体成分

养殖场释放的恶臭气体成分复杂,主要包括氨气(NH3,浓度在50-500ppm之间)、硫化氢(H2S,浓度在5-30ppm之间)以及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等,总计超过150种。值得注意的是,NH3的排放量占农业源总排放量的85%以上,而H2S浓度一旦超过0.02ppm,即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

健康影响途径

长期处于恶臭环境对人体健康造成显著影响,可导致呼吸道疾病发病率上升30%-50%,并且使工作人员的劳动效率下降15%-20%。研究表明,在养殖场下风向500米范围内的居民,其呼吸系统疾病就诊率比对照区域高出2-3倍,凸显了大气污染对周边社区健康的严重危害。

(三)生物污染风险探讨

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风险

畜禽粪便中检测出的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致病菌浓度高达10⁶-10⁸CFU/g,且寄生虫卵的存活率超过70%。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统计数据,60%的人类传染病源自动物。近年来爆发的禽流感、猪链球菌病等疫情,均与养殖污染存在密切关联,凸显了病原微生物传播的潜在风险。

抗生素抗性基因的扩散问题

我国畜禽养殖每年使用的抗生素量约为10万吨,其中超过70%以原形排出体外。环境介质中检出的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种类已超过200种。这些抗性基因通过食物链传递,导致人体耐药性问题日益严峻,成为公共卫生领域的一大挑战。

二、我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技术体系概述

(一)规模化养殖现状概览

截至2022年,我国畜禽规模养殖场数量已增至37.4万个,规模化率显著提升至69.7%。同年,生猪年出栏量达到7亿头,畜禽粪污年产生量约为38亿吨,综合利用率提升至76%,较2015年增长了16个百分点,显示出我国在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方面的积极进展。

(二)主流处理技术解析

土地承载消纳技术

该技术基于种养平衡原理,依据《畜禽粪污土地承载力测算技术指南》确定单位耕地消纳量(猪当量5-10头/公顷)。实施过程中,需配套建设沼液贮存池(容积需满足120天以上需求)和水肥一体化设施,以实现精准还田。然而,该技术面临雨季消纳受限和运输成本较高等挑战。

高温好氧堆肥技术

采用槽式或条垛式发酵工艺,严格控制C/N比在25-30、含水率在55-65%、温度在55-65℃并维持10天以上,可有效杀灭病原体(灭菌率超过99%)。通过添加功能菌剂(如枯草芽孢杆菌),可将腐熟周期缩短至15-20天,生产出符合NY525标准的优质有机肥。

厌氧发酵产沼技术

利用CSTR或USR反应器在中温(35±2℃)条件下进行厌氧发酵,TS浓度控制在8-12%,HRT为15-20天,沼气产率可达0.8-1.2m³/m³·d。配套沼气提纯(CH4含量超过95%)和沼渣沼液利用系统,实现能源回收与养分循环。但该技术存在冬季产气不稳定和运维要求较高等问题。

黑水虻生物转化技术

利用黑水虻幼虫处理鲜粪,转化率高达80%以上,可获得富含昆虫蛋白(粗蛋白含量45%-55%)和虫粪有机肥。适宜温度为25-30℃,处理周期为7-10天,较传统堆肥节能40%以上。然而,该技术需进一步解决种群退化和产物深加工等技术瓶颈,以实现更广泛的应用。

三、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系统化解决方案

(一)构建种养循环体系

区域规划与统筹

依据《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编制指南》,以县域为基本单元,科学评估土地承载力,合理确定养殖规模。建设区域性有机肥生产中心,服务半径控制在30公里以内,并配套智能配送系统,实现粪肥的高效跨区域调配。

技术创新与模式推广

积极推广“污水厌氧处理+沼液膜处理+水肥综合利用”、“干粪堆肥+黑水虻养殖”等先进组合工艺。试点引入智慧管理系统,整合物联网传感器和大数据分析平台,实现养殖污染防治全过程的有效监控和预警。

(二)强化集中处理设施建设

养殖小区标准化建设

按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方案》要求,建设集约化的粪污集中处理中心,配备固液分离机、发酵罐等关键设备。采用PPP模式进行运营管理,确保处理能力覆盖半径5公里内的养殖户,有效降低散户的治污成本。

第三方治理模式推广

培育专业的环保服务公司,提供涵盖粪污收集、运输、处理和产品销售的全链条服务。参照《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第三方处理项目管理指南》,建立按量付费的机制,保障第三方治理模式的可持续运营。

(三)探索区域特色治理模式

南方水网地区模式

针对南方水网地区的特点,推广“猪-沼-果(菜)”生态循环模式,建设防渗氧化塘和配套的生态沟渠净化系统。例如,广西地区采用的“微生物+高架网床”养殖模式,实现了污水减量90%以上的显著效果。

北方寒冷地区模式

在北方寒冷地区,发展“膜覆盖堆肥”技术,结合主动供氧和保温措施,确保冬季堆肥的正常发酵。东北地区试点“粪污-秸秆协同发酵”工艺,有效提高系统的热能利用率。

西部生态脆弱区模式

在西部生态脆弱地区,推行低排放的养殖技术,采用发酵床养殖模式,并配套光伏发电系统。在青海等地开展“牦牛粪燃料化利用”示范项目,制备的生物质成型燃料热值高达3500千卡/公斤,实现了生态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双赢。

四、政策建议

健全法规标准,制定畜禽粪污资源化产物质量标准: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严格的畜禽粪污资源化产物质量控制标准,确保资源化利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增强财政扶持,扩大农机购置补贴范围:加大财政投入,将粪污处理设备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降低养殖户设备购置成本,提高治污积极性。

构建生态补偿机制,奖励种养结合实践: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实施种养结合的养殖主体给予奖补,激励更多养殖户参与生态循环农业。

强化技术培训,培养专业粪污处理技术队伍:加强技术培训力度,培育万名以上专业粪污处理技术员,提升行业整体技术水平。

深化产学研合作,设立重大科技专项: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设立畜禽养殖污染治理重大科技专项,集中力量攻克关键核心技术。

结语:

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构建“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的全链条技术体系。通过推广适用技术、创新管理模式、完善政策机制,实现环境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双赢,为畜牧业绿色转型提供坚实支撑。未来,应聚焦抗生素耐药性控制、臭气精准治理、智能装备研发等前沿领域,不断提升污染防治技术水平,推动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所载内容来源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仅供参考,交流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和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20250323/4489877b476f11aa92900f00c85ba45f.png


你觉得这篇文章怎么样?

0 0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