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能动力官方网站

客服电话:4006-134-968

Technical & Communication
双碳知识

双碳知识
双碳知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双碳知识

碳普惠App井喷:支付宝、美团、京东如何瓜分10亿用户碳数据?

2025-03-14 9 收藏 返回列表

20250314/f3e20226646a91812602dd89b03be208.png

当“减碳”变成一场全民数字游戏,谁在背后操盘?

2025年,北京市民张薇打开支付宝APP,发现首页弹出一张“碳账户周报”:她本周通过共享单车骑行12公里、线上会议替代3次线下差旅、选择“绿色包装”商品累计减排2.3公斤二氧化碳——兑换成蚂蚁森林能量后,她的胡杨树苗已长高15厘米。与此同时,她的消费数据正被实时上传至支付宝的碳数据中心,经过算法建模,成为评估其绿色信用等级的依据。  

中国碳普惠App用户突破10亿大关,在这场席卷全国的“减碳狂欢”背后,支付宝、美团、京东三大互联网巨头已悄然构建起覆盖衣食住行的碳数据生态网络。它们争夺的不仅是用户流量,更是未来十年万亿级碳交易市场的核心资产——个人碳账户的数据主权。

一、政策红利与资本狂飙——碳普惠为何在2025年爆发? 

1. “双碳”目标下的制度创新  

   2025年,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全面扩容至个人领域,国务院印发《公民碳账户管理办法》,明确将绿色消费、低碳出行等行为纳入碳积分体系。个人碳账户与信用贷款、公共服务挂钩,形成“减碳即增值”的社会激励机制。  

2. 互联网巨头的“数据变现”野心 

   碳数据具有极强的场景穿透力:支付宝的支付数据可追踪商超塑料袋使用量,美团的餐饮订单能分析食材浪费指数,京东的物流信息可优化包装材料……这些分散的数据碎片,经过AI整合后,不仅能指导企业生产端减排,更能生成精准的碳足迹画像,成为金融、保险、零售等行业的“新石油”。  

3. 资本市场的推手 

   据彭博新能源财经统计,2025年全球碳普惠市场规模将达5000亿美元,其中中国占据60%。高盛、贝莱德等机构已设立专项基金,押注拥有碳数据壁垒的平台企业。支付宝旗下“蚂蚁链”碳足迹溯源系统、美团“绿色星球”计划、京东“青流计划”供应链碳中和平台,均获得超百亿级融资。

二、三国杀局——巨头如何用不同基因瓜分碳数据?  

支付宝:支付即碳普惠,构建“金融+生态”闭环 

• 优势:10亿月活用户、覆盖90%以上线下生活场景的支付网络。  

• 打法:  

  • 深度绑定:将碳积分与芝麻信用分挂钩,高碳用户贷款利率上浮,低碳用户享免息券;  

  • 场景渗透:在扫码支付时实时计算塑料袋、一次性餐具的碳成本,引导用户选择环保选项;  

  • 跨境布局:依托Alipay+接入东南亚国家,打造全球首个跨境碳账户体系。  

美团:本地生活大数据,打造“消费即减排”范式  

• 优势:2.8亿日活用户、覆盖餐饮外卖、旅游出行、家政服务等200+生活场景。  

• 打法:  

  • 动态碳定价:对高碳排放商家(如烧烤店)征收“碳税”,并将收入用于补贴绿色餐厅;  

  • 游戏化运营:推出“美团绿洲”小程序,用户完成低碳任务(如步行上班)可解锁虚拟宠物养成、城市绿化公益项目参与权;  

  • B端赋能:为美团商户提供碳足迹SaaS工具,商户绿色改造后可获流量倾斜。  

京东:供应链碳数据,定义“商品即碳资产” 

• 优势:年活跃用户超5亿、全国最大自营物流网络、100%可再生能源电力仓储中心。  

• 打法:  

  • 全链路溯源:从商品生产、运输到包装,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碳足迹透明化,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产品“碳身份证”;  

  • 绿色消费分级:推出“京东碳优选”认证标签,带标商品享受流量扶持,推动供应链上游减排;  

  • 碳金融创新:联合银行发行“碳中和信用卡”,用户消费产生的碳积分可质押获得低息贷款。  

三、数据暗战——谁在掌控碳普惠的底层规则? 

1. 数据所有权之争  

   • 支付宝主张“用户授权+平台托管”模式,强调数据用于公益与普惠;  

   • 美团则通过《绿色星球隐私协议》模糊化数据归属,将其用于商业合作;  

   • 京东推出“个人碳账户资产确权系统”,允许用户将碳积分证券化交易。 

2. 算法黑箱与监管博弈  

   • 央行约谈三家平台,要求公开碳积分计算规则,但核心技术仍被封存在AI模型中;  

   • 美团被曝利用用户地理位置数据虚报“低碳出行”里程,引发公众信任危机;  

   • 支付宝推出“碳透明度指数”,承诺向监管机构和用户开放部分算法参数。  

3. 地缘政治风险  

   • 欧盟碳边境税倒逼中国企业出口商品附加碳标签,三大平台加速布局国际碳数据标准话语权;  

   • 美国TikTok式数据安全争议蔓延至碳领域,京东宣布暂停向境外机构出售中国用户碳数据。  

四、未来十年——碳普惠将如何重塑中国社会?  

1. 个体行为的经济价值觉醒  

   上海白领李明发现,他的碳账户余额已累计超过1万元,足够兑换特斯拉Model Y的一年充电费用。碳数据不再是无形的环保贡献,而是可量化、可交易的“数字资产”。  

2. 企业竞争的绿色转向  

   拼多多因碳排放数据不达标被移出“电商百强”榜单,转而投入100亿建设农产品碳溯源体系;蔚来汽车与美团合作,用户使用蔚来充电桩充电可获得双倍碳积分。  

3. 城市治理的智慧升级  

   杭州市政府接入三大平台碳数据,实时监控社区垃圾分类、共享单车使用率等指标,生成“绿色GDP”考核体系,市民的低碳行为直接影响所在街道的民生项目拨款。  

当碳普惠成为新基建,普通人该如何自处?

在这场巨头与政府的共谋中,普通用户既是参与者,也是被驱逐的“数字佃农”。我们享受着积分兑换的短暂愉悦,却可能失去对自身行为数据的终极控制权。  

真正的碳普惠,应是“科技向善”的实践场,而非资本游戏的修罗场。或许到2030年,当每个人的碳足迹成为第二张身份证,我们需要的不仅是更精准的算法,更是对数据主权、隐私边界和公平性的制度性保障。毕竟,在这场关于未来的豪赌中,没有一个人能独善其身。  

20250314/73e66a5ae757071b6568132e1a455a24.png


你觉得这篇文章怎么样?

0 0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