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能集团官方网站

客服电话:4006-134-968

Industry information
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中国碳价四年演进图谱:从 48 元到 70 元的博弈逻辑与企业应对策略

2025-09-03 8 收藏 返回列表
分析指出,2021-2025 年中国碳价从初始期 48 元 / 吨、发展期 106 元 / 吨,到调整期 70 元 / 吨上下的波动,本质是政策约束、市场供需与规则完善共同作用的 “碳定价必经阶段”。未来碳价将延续 “区间化博弈” 特征,而企业需从 “单一价格关注” 转向 “多维度区间管理”,方能在低碳转型中把握机遇、控制风险。

一、碳价运行底层逻辑:减排成本的市场映射
中国碳市场以 “总量控制 + 配额交易” 为核心机制,碳价并非单纯由交易供需驱动,而是企业减排成本的 “市场影子”—— 监管部门设定碳排放总量上限,向重点排放单位分配配额;企业排放量超配额需购买补足,低于配额可出售盈余,碳价高低直接反映企业通过技术改造、能源替代实现减排的实际成本。
碳价波动的核心逻辑可拆解为两大维度:
供需动态平衡:供给端受配额总量(总量收紧则供给减少)、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抵消机制(CCER 供应充足则缓解配额需求)影响;需求端由企业合规缺口主导(缺口扩大则需求上升),而两者又随政策调整(如行业扩围)、经济增速(影响工业排放)、能源结构(煤炭价格涨跌、可再生能源占比)动态变化。
规则约束强度:执法严格度与数据质量管控直接影响企业合规意愿。例如,2024 年数据核查趋严后,此前未充分暴露的 “真实合规缺口” 显性化,推动碳价向合理减排成本靠拢;反之,若规则执行宽松,企业合规动力不足,碳价可能低于合理区间。
需明确的是,碳价高低并非衡量市场有效性的唯一标准:配额宽松、CCER 充足时,短期碳价下行是市场自发调节的结果;若配额基准收紧、CCER 获取难度增加,碳价自然会向减排成本回归,这是碳市场发挥 “倒逼减排” 作用的正常表现。
图片
二、碳价四年阶段性特征:从 “起步探索” 到 “区间博弈”
自 2021 年 7 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以来,碳价历经三阶段演变,每阶段特征均与政策、规则、市场主体成熟度深度绑定:
1. 初始平稳期(2021 年 7 月 - 2023 年):合规主导,低价探索
市场启动初期,参与主体对交易规则、配额供需判断谨慎,交易以满足 “履约合规” 为核心目标,价格波动平缓。2021 年首日碳价收盘价 51.23 元 / 吨,此后长期在 48-60 元 / 吨区间震荡,处于 “低波动、慢探索” 的价格发现阶段。此阶段核心任务是落地市场机制、培育企业合规意识,而非追求碳价高低。
2. 发展上涨期(2024 年 1-11 月):规则完善,价破百元
2024 年《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实施、数据核查严格化等政策落地,市场对 “真实合规缺口” 的定价敏感性显著提升。2024 年 11 月 28 日,22 碳配额价格突破百元,最高达 110 元 / 吨,收盘价 106.18 元 / 吨,标志着碳价开始真实反映减排成本,市场有效性初步显现。截至 2024 年 12 月 31 日,配额综合收盘价 97.49 元 / 吨,较年初增长 26.92%,呈波动上涨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此阶段碳市场仍存 “履约驱动” 特征:配额有效交易日占比(有交易量的日数 / 工作日数)不超过 65%,远低于欧盟碳市场(EU-ETS)98.76% 的水平,说明非履约时段交易活跃度不足,市场成熟度仍需提升。
3. 调整交易期(2025 年以来):博弈加剧,震荡回落
2025 年起,碳价从高位回落,进入 70 元 / 吨上下的震荡区间。以 2025 年 7 月为例,碳配额价格从月初 75 元 / 吨跌至月末 72.48 元 / 吨,跌幅 3.39%,最高价 74.78 元 / 吨、最低价 72.19 元 / 吨,呈现 “震荡走低、缩量运行” 特征。
此阶段核心博弈因素包括:一是 “重履约、轻交易” 的市场习惯导致买卖双方价格分歧大;二是企业对配额结转持观望态度,叠加 2024 年高价买入配额的浮亏压力,抑制交投活跃度;三是市场对未来规则(如 CCER 进展、新行业入市节奏)缺乏明确预期,多空力量均衡但空头阶段性占优。
三、未来碳价核心影响因素:三大 “杠杆” 定中枢
碳价的阶段转换始终围绕 “供给、需求、规则” 三大核心杠杆,三者的动态变化将决定未来碳价中枢水平:
供给端:配额总量松紧是关键 —— 若未来配额基准进一步从严(如从强度控制转向总量控制),或 CCER 审批节奏放缓、抵消比例收紧,将减少有效供给,支撑碳价;反之,若新行业入市初期配额偏松、CCER 供应放量,可能拉低碳价。2024 年 CCER 重启间接推高碳价,2025 年因新行业入市不及预期、CCER 进展缓慢形成的看空预期,正是供给端影响的典型体现。
需求端:行业扩围与合规需求是核心 —— 钢铁、水泥、铝冶炼等行业逐步纳入碳市场,将显著扩大配额需求(据测算,钢铁行业纳入后可新增年配额需求超 10 亿吨),为碳价提供支撑;同时,企业减排意愿提升(如为规避欧盟 CBAM 等国际规则成本),也将增加配额采购需求。
规则端:政策确定性与执法力度是基础 —— 若《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配套细则(如配额分配、数据核查)加快落地,或碳期货等衍生品推出提升市场流动性,将增强市场对碳价的信心;反之,规则模糊、执法宽松可能导致碳价偏离合理区间。
图片
四、碳价波动的潜在影响:机遇与挑战并存
1. 碳价过低的负面风险削弱企业减排动力
:碳价是减排的核心激励信号,若价格低于减排成本(如部分高耗能企业减排边际成本超 80 元 / 吨,而当前碳价 70 元 / 吨左右),企业技术改造、能源替代的收益可能覆盖不了成本,导致减排积极性下降。
影响 “双碳” 目标推进:据国家发改委 2025 年 7 月数据,“十四五” 前四年(2021-2024 年)我国碳排放强度累计降低 9.3%,但 2025 年需完成剩余 8.7% 的降幅才能实现 “碳排放强度较 2020 年下降 18%” 的目标;同时,2024 年煤炭消费占比仍达 53.2%,工业碳排放占比超 70%,能源与产业转型压力大。碳价过低将弱化倒逼作用,不利于目标达成。
制约绿色资金流入:到 2060 年我国气候领域新增投资需求约 139 万亿元,年均资金缺口超 1.6 万亿元。碳配额作为碳金融基础资产,价格过低会影响碳质押、碳期货等产品开发,削弱投资者兴趣,导致社会资金难以流入低碳产业。
2. 中长期碳价的积极趋势
尽管短期震荡,中长期碳价 “稳中有升” 的可能性较大:
政策约束持续强化:“双碳” 目标推进下,碳排放管控将从 “试点探索” 转向 “全面严格”,企业减排压力上升,推动碳价向合理成本区间靠拢。
行业扩围提供支撑:钢铁、水泥等高排放行业纳入后,市场规模与配额需求显著扩大,将成为碳价的重要支撑力量。
国际市场联动溢出:欧盟 CBAM(2026 年正式实施)、英国拟 2027 年推出 “碳关税”,国际碳价(欧盟碳价长期维持在 80-100 欧元 / 吨)上涨将通过贸易渠道对我国形成溢出效应,倒逼国内碳价向国际水平看齐。
五、企业应对策略:从 “单价格关注” 到 “区间化管理”
面对碳价区间波动,企业需摒弃 “紧盯单一价格点位” 的传统思路,围绕 “风险对冲、成本控制、收益挖掘” 构建多维度管理策略:
1. 预算管理:多情景覆盖风险
不以当前 72 元 / 吨的碳价单一核算成本,而是按 “低(72 元 / 吨)- 中(80 元 / 吨)- 高(92 元 / 吨)” 三档设定情景,开展成本敏感性分析:
测算不同档位下单位产品的碳成本附加值,明确盈利边界;
制定弹性预算:低价档预留闲置配额出售空间,高价档提前划拨减排改造资金,避免成本失控。
2. 交易策略:盯紧规则信号动态调整
碳价波动多与政策规则节点相关,企业需围绕关键事件设定 “交易触发阈值”:
政策释放 “收紧信号”(如配额基准从严、CCER 抵消比例缩小、数据核查启动)时,预判碳价上行,提前买入配额锁定成本,减少交易频率;
政策释放 “宽松信号”(如行业扩围初期配额偏松、CCER 审批加速)时,预判碳价下行,适时卖出闲置配额获利,延迟配额采购。
3. 投资排序:锚定碳价中枢优选项目
以当前 70 元 / 吨左右的碳价中枢为参考,按 “边际减排成本” 排序减排项目:
优先推进 “边际减排成本低于碳价中枢” 的项目(如风电、光伏替代燃煤发电,边际成本约 50-60 元 / 吨),这类项目可减少配额消耗,同时通过碳成本节约实现收益;
暂缓推进 “边际减排成本高于碳价中枢” 的高成本项目(如早期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边际成本超 100 元 / 吨),待碳价中枢上移后重新评估。
4. 内部管理:借低价夯实合规基础
理性看待波动:明确 “回调 - 再平衡 - 上探” 是规则建设期的正常现象,避免短期回调时焦虑抛售、或价格冲高时盲目跟风买入,以 “均值回归” 思路客观看待市场;
完善数据治理:梳理生产各环节排放节点,优化排放基准线管理,为精准合规与长期减排规划打基础;
建立跟踪机制:持续关注配额政策、CCER 规则、行业扩围进度等核心变量,动态更新碳价区间判断,确保策略与市场同步。
5. 政策响应:紧跟规则完善方向
关注配额分配调整:及时掌握监管部门对配额总量、发放节奏的优化动态,提前预判供需变化;
善用碳金融工具:在合规前提下,通过碳掉期、远期回购等工具对冲价格风险,降低交易波动影响;
配合数据核查:提升排放数据质量,避免因数据问题面临处罚,同时增强市场对自身合规性的信任,为碳资产质押等融资活动铺路。
总结
四年碳价波动是中国碳市场从 “起步” 到 “成熟” 的必经过程,未来碳价的 “区间化博弈” 将成为常态,中枢走势取决于配额松紧、CCER 节奏与规则确定性。对企业而言,无需纠结单一价格点位,而应通过弹性预算、动态交易、精准投资、合规管理,将碳价波动转化为合规优势与成本收益空间,最终在绿色低碳转型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你觉得这篇文章怎么样?

0 0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