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能集团官方网站

客服电话:4006-134-968

Industry information
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中国碳市场走势分析、未来碳价的影响及企业应对方式

2025-09-02 14 收藏 返回列表

专家观点

四年间中国碳价从初始期的48元/吨,到发展期的106元/吨,再到调整期的70元/吨上下,本质是政策、供需、规则共同作用的“市场碳定价必经过程”。未来,碳价将延续“区间化博弈”特征,中枢走势取决于配额松紧、抵消节奏与规则确定性。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自2021年7月16日正式启动以来,截至2025年,四年的发展,碳价历经了“起步探索”到“区间博弈”的转变,这背后是政策、供需与规则的多重作用。四年间,碳市场的交易量逐渐增加,参与主体也从单一的交易主体扩展到了涵盖多个行业的众多企业。随着政府不断出台相关政策,碳价在波动中逐步趋于稳定。同时,市场需求的变化,尤其是高耗能行业对碳配额的需求增加,进一步推动了碳价的上涨。本文将从碳价运行逻辑、走势特征、核心影响因素切入,深入分析未来碳价的潜在影响,并为企业提供针对性应对策略,帮助企业更好地适应碳市场的发展趋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一、碳价运行的底层逻辑:内部影响外部化,减排成本的市场映射

中国碳市场核心机制为“总量控制+配额交易”为基础,碳价并非由市场交易驱动,而是反映企业减排成本的市场影子:监管部门设定排放总量上限,向企业分配配额,企业排放量超出配额量则需购买补充,低于配额量则可出售获得盈余,碳价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减排的实际成本。

两大碳价波动的核心维度: 

供需动态平衡:供给端受配额总量和 CCER抵消机制(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影响;需求端则由企业的合规缺口主导。两者会随着政策调整、经济增长速度以及能源结构(如煤炭价格、可再生能源比例)的变化而动态调整。

规则约束强度:执法严格度与数据质量的提升会增强企业的合规意愿。 例如,数据核查的严格化可以显性化“真实合规缺口”,推动碳价合理地接近减排成本。

需要明确的是,碳价的高低并不是衡量市场有效性的唯一标准:当配额宽松且抵消资源充足时,短期内碳价下降是正常现象;如果基准收紧且抵消资源获取难度增加,碳价自然会上涨。

二、中国碳价走势的阶段性特征:四年跨三阶,阶段跃升

1. 初始平稳期(2021年7月启动):合规主导市场,低价波动探索。市场初上线时,参与主体对交易规则和配额供需持谨慎态度,交易主要满足基础合规需求,价格波动平缓。首日收盘价51.23元/吨,市场处于‘低波动、慢探索’的价格发现阶段,核心任务是落实市场机制和培育参与主体。

2. 发展上涨期(至2024年11月):规则逐渐完善,价格突破百元。随着立法和数据严控,市场对“真实合规缺口”的定价敏感性显著提升。2024年11月28日,配额 22碳价突破百元,最高达110元/吨,收盘价106.18元/吨,碳价开始反映减排市场的政策约束,市场有效 性初步显现。2024年 12月31日,配额综合价格收盘价97.49元/吨,较年初增长26.92%,呈现波动上涨趋势。不同年份配额虽同质但价值分化较大,主要受议价权和市场目的影响。从配额有效交易日分析(每年有交易量的日数/每年工作日数)不高于65%,表明中国碳市场仍处于发展初期,远低于EU-ETS的98.76%,履约效应明显。

3. 调整交易期(2025年以来):交易累加结转,博弈加剧显现。2025年起,碳价高位回落,在70元/吨上下震荡。7月,全国碳市场呈现“震荡走低、缩量运行”的整体特征,碳配额价格从月初的75元/ 吨回落至月末的72元/吨,最终收至72.48元/吨,下跌3.39%。最高价74.78元/吨,最低价72.19元/吨,收盘价较上月最后一个交易日下跌3.39%。市场情绪以谨慎为主,多空博弈均衡但空头力量阶段性占优,市场下行压力依然较强。

此阶段核心博弈因素包括:市场重履约轻交易使得买卖双方对价格分歧较大。结转观望、2024年高价入货的浮亏压力,对市场走势缺乏明确预期,都抑制了市场交投活跃度。

图片

(2021-2025年全国碳市场走势图)

取自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

三、未来碳价的核心影响因素:三大“杠杆”决定走势

碳价的阶段转换始终与“供给、需求、规则”三大核心杠杆紧密相关,三者共同决定未来碳价中枢水平。

图片

2024年《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实施、CCER启动等间接推高碳价,2025年因新行业入市不及预期、CCER进展较缓增加形成的看空预期则拉低碳价。

四、未来碳价的潜在影响:机遇与挑战并存

1. 碳价过低的负面影响

减弱减排积极性:碳价是激励企业减排的核心信号,低价下企业减排收益可能低于成本,导致技术改造、节能减排动力不足。

根据国家发改委2025年7月发布的权威数据“十四五”前四年(2021-2024年)我国碳排放强度累计降低9.3%,2021年碳排放强度同比下降3.8%,2022年同比下降0.8%,2023年与上年持平,2024年同比下降3.4%,由此可见“十四五”规划设定了到2025年碳排放强度比2020年下降 18%的目标。前四年已累计完成9.3%,剩下的8.7%降幅任务在最后一年将十分艰巨。2024年煤炭消费占比仍高达53.2%,工业领域碳排放占比超70%。总体来看,我国在“十四五”前四年通过多领域协同减排取得阶段性成果,但能源结构转型和产业绿色升级仍需加速,以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目标。

根据国家气候战略中心和中金公司等权威机构的测算,到2060年我国在气候领域的新增投资需求预计将达到约139万亿元,这意味着每年的资金缺口将超过1.6万亿元。碳配额作为碳金融的基础性资产,其价格低廉会直接影响碳资产的抵质押融资、碳期货等金融产品的开发和推广。这不仅削弱了投资者的兴趣,还使得大量社会资金难以有效流入绿色低碳产业,阻碍了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2. 中长期碳价的积极趋势

尽管短期内碳价有所回落,但中长期来看,碳价‘稳中有升’的可能性较大。

政策约束强化:“双碳”目标推进下,碳排放管控将持续严格,企业减排压力增加,推动碳价上行。

行业扩容支撑:钢铁、水泥等行业逐步纳入碳市场,将扩大市场规模与配额需求,为碳价提供支撑。

国际市场联动:欧盟CBAM(碳边境调节机制)2026年实施、英国2027年拟推 “碳关税”,国际碳价上涨将对我国形成溢出效应。

五、企业应对策略:从 “单价格关注”到“区间化管理”

面对碳价波动,企业要改变原有的碳资管思路,围绕“风险对冲、成本控制、收益挖掘”制定策略,核心是摒弃单一价格依赖,转向多维度区间化管理。

1. 预算管理:多情景弹性覆盖风险

不以单一碳价(如当前72元/吨)核算成本,按“低-中- 高”三档(如72/80/92 元/吨)设定情景,开展成本敏感性分析:测算不同档位下单位产品的碳成本附加值,明确盈利边界;制定弹性预算,例如低价档预留配额出售获利空间,高价档提前划拨减排改造资金,避免成本失控。

2. 交易策略:盯紧规则信号动态调整

碳价波动多与政策规则相关,围绕关键事件设定“交易触发阈值”:政策释放“收紧信号”(如配额基准从严、抵消比例缩小、核查启动等)时,预判碳价上行,提前锁定成本,减少交易;政策释放“宽松信号”(如行业扩围初期配额偏松、CCER审批加速)时,预判碳价下行,适时卖出闲置配额获利,延迟买入区间。

3. 投资排序:锚定碳价中枢优选项目

以当前碳价中枢(72 元/吨上下)为核心参考,按“边际减排成本”排序减排项目:优先推进“边际减排成本低于碳价中枢”的项目(风电 / 光伏等),这类项目可减少配额消耗,同时通过碳成本节约实现收益;暂缓推进“边际减排成本高于碳价中枢”的高成本项目(如早期碳捕集项目),待碳价中枢上移后重新评估。

4. 内部管理:借低价夯实合规基础

理性看待波动:明确“回调-再平衡- 上探”是规则建设期的正常现象,避免因短期回调焦虑抛售、或因冲高盲目跟风买入;以均值回归的市场思路去客观看待市场。

完善数据治理:梳理各生产环节,优化排放基准线管理,为未来精准合规与减排规划打基础。

建立跟踪机制:持续关注配额政策、抵消规则、行业扩围等核心变量,动态更新碳价区间判断,确保策略与市场的同步。

5. 政策响应:紧跟规则完善方向

关注配额分配调整:及时掌握监管部门对配额总量、发放节奏的优化动态,提前预判供需变化。

参与碳金融工具:合理利用工具对冲价格风险;如碳掉期和远期回购等碳金融手段来合理控制市场不可预见的交易风险。

配合数据核查:提升排放数据质量,避免因数据问题面临处罚,同时增强市场对自身合规性的信任。

总结

四年间中国碳价从初始期的48元/吨,到发展期的106元/吨,再到调整期的70元/吨上下,本质是政策、供需、规则共同作用的“市场碳定价必经过程”。未来,碳价将延续“区间化博弈”特征,中枢走势取决于配额松紧、抵消节奏与规则确定性。

对企业而言,无需纠结单一价格点位,而应通过弹性决策预算,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财务策略,确保资金的有效利用和风险控制;通过动态灵活交易,实时捕捉市场机会,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交易效率;精准投资,选择具有长期发展潜力的绿色项目,确保投资回报的最大化;内部减碳治理,实施严格的碳排放管理措施,降低运营成本,提 升企业形象。将碳价波动转化为合规优势与成本收益空间,在绿色低碳转型中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


你觉得这篇文章怎么样?

0 0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