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际碳价评估机构发布的2023年全球碳价排名引发热议:中国多个城市(如上海、北京、深圳)的碳价首次进入全球前十,部分区域碳价甚至超过欧盟平均水平。这一现象打破了欧美国家长期主导碳定价权位的格局,也标志着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迈出了关键一步。
为何中国城市能实现“弯道超车”?背后是政策魄力、市场机制与技术创新的“三重奏”。
全球碳价是衡量一个地区减排成本与政策力度的重要指标。目前,欧盟碳价(EU ETS)仍以约90欧元/吨的高价领跑全球,但中国试点城市的碳价(如上海碳市场均价突破80元/吨,折合11欧元)虽绝对值仍有差距,却以增速最快、覆盖行业最广的特征引发关注。
关键数据:
覆盖范围扩大
配额收紧
区域试点突破
国际对比:
欧盟碳价因能源危机和碳关税(CBAM)推进持续走高,而中国碳价的快速上涨并非依赖外部压力,更多源于内部政策驱动。这背后,是“双碳”目标下中国从“被动减排”转向“主动定价”的战略选择。
中国“双碳”目标的提出,将碳减排纳入地方政绩考核体系。例如,浙江省要求2025年碳强度较2020年下降19%,并建立“区域碳预算”制度,对未达标企业加征罚款。这种自上而下的政策压力,迫使地方政府与企业主动参与碳交易。
中国碳市场虽起步晚,但通过总量控制+配额拍卖机制,逐步向欧盟模式靠拢。2023年,全国碳市场首次引入“有偿分配”比例提升至10%,意味着企业需为碳排放支付更高成本。同时,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推出碳金融衍生品(如碳远期合约),吸引金融机构入场,流动性提升推动碳价合理化。
中国光伏、风电装机量连续多年全球第一,新能源发电成本较十年前下降超80%。例如,内蒙古某煤电企业通过加装CCUS(碳捕集)设备,单位减排成本从60元/吨降至35元/吨,甚至低于欧盟同类项目。技术降本不仅缓解了企业减排压力,更让“卖碳”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
尽管中国城市碳价快速上涨释放积极信号,但需警惕三重矛盾:
区域不平衡
市场流动性不足
国际认可度待提升
案例:
浙江某钢铁企业因碳配额不足,2023年购买碳排放权支出同比增加2000万元,但同期通过光伏自发自用节省电费1500万元,最终净成本仅上升500万元。“这倒逼我们加速技改。”该企业负责人表示。
中国碳市场的“逆袭”绝非终点,而是新起点。下一步,需在三个维度突破:
扩大覆盖行业
完善定价机制
对接国际规则
经济学家马光远点评:
“碳价上涨不是目的,而是倒逼转型的杠杆。中国需警惕‘运动式减碳’,让碳市场真正成为优化资源配置的工具。”
中国城市跻身全球碳价第一梯队,表面是数据变化,实则是发展逻辑的深刻变革。当碳价成为企业生存的“生命线”、技术创新的“催化剂”、国际博弈的“筹码”,这场绿色革命已悄然重塑中国经济肌理。
未来的中国,或许不再需要依赖高碳增长的旧模式,而是以碳价为锚,驶向绿色发展的深水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