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能动力官方网站

客服电话:4006-134-968

Technical & Communication
双碳知识

双碳知识
双碳知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双碳知识

碳价催生“卖碳翁”:农民种树年赚一套房?一场绿色革命的双面解读

2025-05-20 9 收藏 返回列表

20250520/5d1dca415a73a889fcc7ef63a6fc5eb5.png

引言:当“卖炭翁”变成“卖碳翁”
唐代诗人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是底层劳动者艰辛谋生的缩影;而今天的“卖碳翁”,却可能因碳价上涨成为“隐形富豪”。碳价这只“无形的手”,正将传统农业与碳中和目标捆绑,催生出全新的财富密码。但这真的是一场普惠的绿色革命,还是被过度美化的资本游戏?


一、碳价暴涨:从“空气”到资产的奇幻漂流

1. 碳市场的“造富神话”如何诞生?
中国碳市场自2021年启动以来,碳排放配额价格从每吨不足10元飙升至2023年的80元左右。在林业碳汇项目中,每亩林地每年可产生约1吨碳汇量。若按当前碳价计算,一亩林地年收益可达80元,远超传统农作物。在贵州、云南等林地资源丰富的地区,规模化种植的农户年收入突破百万并非天方夜谭。

2. 政策东风:碳中和目标下的“绿色红利”
“双碳”目标推动下,中国计划2030年前建成全球最大碳市场。生态环境部明确,林业碳汇将纳入全国碳交易体系,允许企业通过购买碳汇抵消不超过5%的碳排放配额。这意味着,每一片树林都可能成为可交易的“绿色资产”。


二、谁在种树?谁在赚钱?一场产业链的重构

1. 农民的角色蜕变:从“砍树人”到“种树人”
在广西某村,村民韦德昌曾靠砍树为生,年收入不足万元。参与碳汇项目后,他承包300亩荒山种树,每年仅碳汇收入就达24万元,同时享受政府补贴和生态护林员岗位。这种模式正在改写“靠山吃山”的定义。

2. 中介机构的隐秘链条
碳汇交易需通过专业机构监测、认证、交易,催生出第三方服务商。某林业公司透露,其利润来自“碳汇量监测费(每亩15元)+交易佣金(5%)”。但农民普遍反映,实际到手收益仅为理论值的60%-70%,中间环节的“剪刀差”引发争议。

3. 企业的“碳中和刚需”与资本博弈
钢铁、电力等高耗能企业为完成减排目标,不惜高价购买碳汇。某上市公司财报显示,其2023年碳汇支出同比激增300%。资本涌入推高碳价的同时,也让碳汇林变成了“期货产品”——部分企业提前锁定未来十年碳汇量,导致农民面临“毁约风险”。


三、绿色繁荣背后的隐忧:当种树变成“金融游戏”

1. 生态与经济的悖论:速生林的“伪碳汇”争议
为追求短期收益,部分地区盲目种植桉树、杨树等速生林。这类树种虽能快速吸收二氧化碳,但破坏土壤肥力、生物多样性,被环保组织称为“绿色沙漠”。某地甚至出现“碳汇林套种毒品原植物”的极端案例。

2. 碳价波动:农民的“纸面财富”与市场风险
2023年欧盟碳关税(CBAM)落地后,国际碳价剧烈波动,间接影响国内碳市场。河北某县农户因碳价暴跌,被迫以低于成本价转让未来十年碳汇收益权。“种树就像炒股,今天赚百万,明天可能血本无归。”一位碳汇经纪人的自白揭露行业脆弱性。

3. 政策依赖症:一旦补贴退坡,繁荣能否持续?
当前碳汇项目80%收入依赖政府补贴。若未来碳价市场化后回落至30元/吨,多数项目将陷入亏损。西南林业大学教授李明指出:“没有产业配套的碳汇经济,本质是政策套利。”


四、破局之道:碳汇革命如何真正“造富于民”?

1. 技术赋能:区块链让碳汇“可追溯”
贵州试点“林业碳票+区块链”模式,通过卫星遥感实时监测林木生长,确保碳汇量真实可信。农户可通过数字钱包直接接收交易款,减少中间环节盘剥。

2. 制度创新:从“卖碳”到“卖生态服务”
浙江安吉探索“两山银行”模式,将碳汇收益与林下经济(种植中药材、养蜂)捆绑,农民可通过土地入股、保底分红等方式分享长期收益。

3. 国际经验:碳汇不应是“穷人的最后选择”
德国“能源转型与公平转型基金”要求企业碳汇采购必须反哺原住民社区。中国可借鉴此类机制,设立“碳中和乡村振兴专项基金”,确保收益公平分配。


结语:碳汇经济的终极命题——谁定义“绿水青山”的价值?

当农民戴上“卖碳翁”的标签,这场绿色革命既展现了市场机制在生态保护中的魔力,也暴露出制度设计中的深层矛盾。碳价不应成为资本围猎的“绿色金矿”,而应是全民共享的“生态红利”。或许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诺德豪斯所言:“真正的碳中和,是让每个呼吸空气的人,都能从洁净的蓝天中获益。”

20250520/00ab5ced55ed1a7e78a6da50c2e78707.jpg

你觉得这篇文章怎么样?

0 0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