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能动力官方网站

客服电话:4006-134-968

Industry information
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生态环境部蒋兆理:以碳足迹核算应对绿色贸易壁垒,抓生物质能发展产业机遇

2025-04-19 5 收藏 返回列表

4月10日~11日,2025生物质能创新发展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本届大会以“绿色征程 创新驱动  赋能未来”为主题,汇集政府、企业国际组织、高校与科研院所等近百位参会嘉宾,通过主旨分享、圆桌对话、展会交流及平行论坛等形式,共商生物质能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路径。会上,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发布的《2025中国生物质能产业发展年度报告》显示,未来5年我国生物质能产业将呈现技术突破驱动效率提升,应用场景多元化,政策市场双轮联动的特征,通过绿色金融与标准体系完善,实现更多社会环境价值。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一级巡视员蒋兆理在会上发表了主旨演讲。他指出,近年来,我国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各项工作中取得了六方面的进展:一是绿色低碳发展成效比较显著;二是碳市场稳健运行;三是适应气候变化工作持续推进。四是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体系逐步完善。五是全社会绿色低碳意识显著提高。六是积极参与引领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为进一步推动生物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以下三点建议:第一,立足气候治理,强化战略协同;第二,聚焦制度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第三,凝聚全球共识,共筑气候行动共同体。

20250421/02955ab83201dba8d30398265f75eb3d.jpg

以下为部分发言实录:

一直以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实施积极的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落实应对气候变化的各项举措,各项工作也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绿色低碳发展成效比较显著。我国已经构建完成碳达峰、碳中和的“1+N”政策体系。2023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强度、碳排放强度都比2012年下降超过26%、35%,降幅显著。可再生能源发展迅速,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已经是稳居世界第一,而且还在不断发展。

碳市场的稳健运行。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于2021年开市交易,同时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也于去年2024年正式启动,强制市场和自愿市场既各有侧重,独立运行,又互相衔接、互相补充,共同构成了我国完整的碳市场运行体系。

适应气候变化工作持续推进。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的顶层设计,联合有关部门印发了《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目前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已经编制了各自的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积极推动全国39个适应气候变化试点城市。

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体系逐步完善。我们多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今年1月又正式上线了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大幅提升了我国碳排放因子本地化的水平,发布了关于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气候投融资的指导意见,构建气候投融资顶层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中国人民银行创造了碳减排工具,这个工具持续的在扩大投融资的规模,为我们在此领域的企业提供了非常充足的、优惠的资金资源。除此之外,我们还对非二氧化碳进行了有效的管控,发布了《甲烷排放控制行动方案》。今年我们正在积极考虑氧化亚氮和其它的非二氧化碳的排放政策的发布。

全社会绿色低碳意识显著的提高。我们已经连续多年举办“全国低碳日”活动,每年公开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年度报告》,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不断提升,推动了绿色低碳转型的良好社会氛围逐渐形成。

积极参与引领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我们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巴黎协定》的原则和目标,建设性的参与气候变化的多边进程,通过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持续的为其它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小岛屿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和非洲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有力的支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大力发展生物质能产业恰好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举措。为推动生物质能产业发展,我提出以下三点考虑。

第一,立足气候治理,强化战略协同。

生物质能具有多重价值,生物质能产业的发展正在深度的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具体而言有三个方面值得考虑:

从生态层面来看,通过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既减少了环境污染又助力了生态保护,它是减污、降碳、扩绿、增长的关键环节;

从应对气候变化角度来讲,生物质材料的应用,生物质能的发展为能源转型、产业转型提供了关键的选择。生物质能和生物材料的广泛应用至少有三个重大的机遇。一是国际民航组织下的CORSIA机制正在从计划变成现实,很有可能在最近就要正式实施,生物航煤的广泛应用为这个产业注入了强劲的动力。二是刚刚发布的碳市场扩容的方案,钢铁、电解铝和水泥,这些行业的碳市场的扩容中为生物质能、生物材料的广泛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空间。在方法学上,凡是利用生物质能的都可以核销碳排放。这个碳市场为我们生物质能的广泛应用提供了新的机遇。三是应对在欧美的绿色贸易壁垒的过程中,通过实施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迹的核算,为生物质能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不仅仅是国际绿色贸易壁垒的需要,其实在国内广泛的实行碳达峰、碳中和的过程中,随着碳足迹的广泛应用,我们生物质能、生物材料的广泛应用出现了巨大的市场需求,我们认为生物质能的发展具有非常强的现实需要和市场空间;

从社会发展来看,解决“三农”问题,推动乡村振兴和能源革命,农业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化离不开生物质能和生物质利用的产业大力发展。在当前乡村振兴的过程中,生物质能产业发展具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当下国际社会对能源结构低碳转型的呼声日益高涨,我国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坚定不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持续完善政策体系,将生物质发展作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能源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举措。目前纳入发电、钢铁、水泥、电解铝行业利用生物质作为燃料我们都预留了市场空间。

第二,聚焦制度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

生物质能是绿色科技与制度创新的试验田,也是产业转型的新赛道。本次论坛聚焦可持续航空燃料、生物燃气、城镇固废能源化利用的议题,体现了我们主办方对前沿趋势的把握和深刻的洞察。会议议题设计的非常好。在航空航运脱碳领域,可持续航空燃料、生物柴油、绿色甲醇等为破解国际减排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工业领域生物燃气、可替代化石能源驱动生物工艺生产,绿色革新。在城乡环保和管理中固废能源化有效将环境挑战转化为资源机遇,实践表明生物质能技术突破与模式创新正在重塑产业竞争力。通过跨领域协同创新,突破高效转化规模化应用等瓶颈,通过数字技术赋能,构建智慧化资源管理体系,通过政策制度优化,激活市场活力与社会参与,让创新成果从试点示范走向全面推广。从中国实践走向全球贡献。

第三,凝聚全球共识,共筑气候行动共同体。

生物质能的发展离不开包容的国际环境,需要汇聚全球智慧。面向未来,我认为我们产业应该从三个方面着力考虑。一是推动规则的国际衔接,共建国际认可的企业层级,产品层级的碳排放核算方法与技术规范,这方面我们认为要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同时在有国际规则方面我们要严格的遵循国际规则,让我们的频率跟国际保持同频共振,促进跨境合作,这方面希望产业不要搞闭门造车,自娱自乐。二是深化产业链的协作,从原料收集到终端利用打造起安全、高效、包容的全产业链,这方面我们希望从业者不搞固步自封,孤家寡人,一定要从产业链甚至从产业集群这个角度来推动我们产业的发展。三是生物质能和生物材料的广泛应用是一件新生事物,需要不断的培育、发展和壮大。通过政策引领、公众参与让企业、社会、社区、个人、政府共同参与生物质能的发展。政府要为从业者、投资人创造良好的盈利空间,同时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免责声明:所载内容来源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仅供参考,交流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和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20250421/8bc0ab1e567dec5e9f3f1e2071742e4d.png


你觉得这篇文章怎么样?

0 0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