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全国碳市场交易价格从97元/吨一路跌至68元/吨以下,跌幅接近30%。其中,4月至5月价格快速下跌,主要是能源价格扰动与政策宽松共同作用的结果。扩容三年缓冲期和配额收紧不及市场预期,以及CCER重启后签发的首批减排量提供了替代品,都对碳价造成了压力。然而,6月份原油价格上涨的催化信号出现,推动碳价止跌回升,这表明碳价长期上涨的政策基本面没有改变。CCER碳价倒挂现象是阶段性供需不平衡的结果,不具备可持续性。
2025年上半年,全国碳价从97元/吨一路跌破68元/吨,跌幅近30%。
年初至3月:履约周期结束是主因年初至3月,碳价回落速度较慢
4月至5月:能源价格扰动与政策宽松共振4月至5月,碳价快速下降
6月回升:短期能源价格抬升的催化信号与长期向好不变的政策基本面6月碳价止跌回升超过75元/吨。这主要是原油价格快速抬升(受到伊以冲突影响)以及进入高温季节推升碳需求的催化信号出现。同时,绿色低碳政策基本面长期向好不变。6月底,全国碳交易系统启用单向竞价交易方式,根据复旦碳价指数预计7月碳价将全面上涨。根据《2022 全国碳价调查报告》中受访者预测均值,到2025年碳价将升至87元/吨,在2030年之前将达到130元/吨。
6月底,CCER成交均价高于CEA碳价13.5元/吨,溢价近18%,呈现“价格倒挂”现象。
供给端看:重启初期CCER项目和方法学数量有限,并且旧有库存CCER经过多年消耗已经严重不足。
需求端看:CCER存在强制和自愿的双重需求,保障了稳定的购买力。此外,CCER碳金融更加丰富成熟,吸引大量资金流入并长期持有,提高了价格韧性。CCER市场相对独立,买方多为中长期持有或投资配置型资金,在价格回调时通常选择持有而非抛售,因此价格表现更稳健。
然而,研报认为这种“倒挂”现象并不可持续。
从资产性质看,CEA碳配额和CCER减排量都是温室气体减排的量化信用,应当具有趋同的价值基础,市场机制会自发纠偏。从政策演进看,随着未来CCER方法学逐步扩展、更多项目投产,CCER供给增加将有效缓解当前阶段性的供不应求局面。
然而,从国际合作看,《巴黎协定》6.2机制的国家合作可能会给CCER提供更多的应用场景和市场机会,拓宽其消纳渠道支撑价格上涨空间,尚存在诸多变数。
来源:浙商证券《从周期、能源、政策浅析中国碳价波动成因——2025 中期碳价深度研究报告》